嘎巴拉鉴赏网

赵俢丨一笔一划,绘出云锦般的情感世界

09-13

中国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。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,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。隋唐时始独立,五代、北宋时趋于成熟,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。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、金碧山水、水墨山水、浅绛山水、小青绿山水、没骨山水等。


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。游山玩水的大陆文化意识,以山为德、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,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,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。从山水画中,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、格调、气韵和色调。再没有哪一个画科能像山水画那样给国人以更多的情感。若说与他人谈经辩道,山水画便是民族的底蕴、古典的底气、人的性情。


此次我们邀请到画家赵俢老师为我们现场创作“园林小品”,展现园林题材在山水画里的表达方式。




赵俢形象照

人物简介


赵修, 1980年生于山东齐河,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。2015-2017年任李可染画院培训中心教务部主任。2017年创立心心社,从事中国画研究和教学工作。2019年,主编出版《水墨芥子园-山石法》江西美术出版社。现为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副秘书长,李可染画院艺术研究中心讲师,心心社创办人。





首先画一组石头,在画石头的时候,需要注意笔触不是沿着一个地方一直画下来,而是时常换地方画,这是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?原来是老师要画石头之间的关系,使石头画出来尽量的造型丰富,然后使不同的造型和造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,之后再去一一衔接起来。在画线条的时候,要有起伏顿挫,来表现出石头的质感和肌理,并且画石头时,毛笔相对侧锋会多一些,老师通过侧锋来表现它的变化,包括画的过程中,笔锋稍微转一下,它能够画出不同形态的笔触。


画完石头后,老师在石头的后面画一个游廊,游廊画的是相对俯视,所以我们会稍微看到它的顶部多一点。在中国古典园林里,亦或者私家园林里,这种游廊较为常见。私家园林以江浙一带比较盛行,因江浙一带雨季较多,游廊建在园林里面,可以供人们不用打伞,就可以在整个园林里游走。



紧接着,老师在游廊的下面画了一条小路,并且加一些石板,其中石板里边的纹路,不要平均,我们需要通过不停的位置转换,来调整绘画手法习惯,这样便不容易画出雷同。



在画完小路后,老师又在游廊的后面画了几棵竹子,来显示整幅画的生动性,老师强调在画竹竿的时候用笔要挺拔,并且用笔中锋多一些。在画线条时要画出竹子的精神来,由下向上逐渐变长。画竹叶的时候要注意,撇竹叶的虚入、虚出,每组里面的用笔不要完全一样,有大有小,如果想让竹叶有随风向左或者向右的感觉,只需将竹叶画的稍微大一点。画竹叶的时候不要从一个地方一直排着队画,要分散开来,最后稍微点缀一些,使这个竹子的丰富性更强。


画完竹子后,再将近处的石头增加一些笔触,目的是使它变得更加有神采,并且在整幅画面里的醒目程度变强。落笔画一些比较醒目的笔触的时候,并不是每一个地方都画,而是要挑着画,需要保留一些原有的淡墨笔触,之后再画出石头里面的小洞,在增加一遍浓墨后,石头的墨韵和醒目程度就会更加明显。


然后老师在画的上方绘了一组“石山子”也叫“假山石”,这就使画的整体协调更为美观,一般在画石头的时候,用线稍干,远处的石头要比近处的石头墨色更淡,刚开始画的貌似会乱,无规则,但是最后将这些点连起来,就形成了千变万化的石头造型。它的特点除了墨色淡以外,还有就是要画出虚实感。


在游廊的边上加一些水岸,勾水的时候用线稍微要轻一点,就像拿着笔尖在水上划水的感觉,画水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流畅感,在这幅画里石、竹、游廊以及水这几个元素,相对来说画面比较简洁,最后整体丰富一下,比如像地面,侧锋铺笔,稍微皴一点,然后给石头加一些苔点儿,这个环节也叫点苔。


中国山水画儿的绘画步骤,基本上是分“勾、皴、点、染”四步。所谓的点苔,既可以理解为是石头上的青苔,也可以理解为使这个画面墨色变得更加丰富的一种处理方式。点苔点的时候,朝向和形态不要完全一样,凹凸相间,在点远处石头的苔点的时,在笔跟上加一点点清水,调墨要淡。


在染色的时候,如何画出生动性是关键。有个说法叫“色不爱墨,墨不爱色”,那么如何相互不妨碍呢?


这就需要两次染色:第一遍染色,是在画颜色的时候,依然是见笔痕、见笔触的去画,不是涂抹,就像拿着毛笔用颜色沿着石头的结构去皴一样。然后进行第二遍染色。


为什么要分成两遍去染呢?


这是为了让颜色更加的厚重。柱子可以用赭石色或者朱磦色,地面一般会用枝绿色或嫩绿色,之后再用一支大一点的毛笔,去染天空,调节整个画面气氛,在等画面干了以后,题款盖章即可。



好了,这样一幅“园林小品”就创作完成了。


作品欣赏



顺治通宝价格表

绿松石产地